关于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度校级“金课程”申报的通知

2025-02-25 17:24:45 

各教学单位:

为适应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,进一步提高学校课程建设质量,学校现启动2025年度“金课程”培育工作,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申报类型

序号

项目类型

建设期

遴选方式

提交申报书时间

1

金课程(培育课程)

2

请各二级学院(部门)遴选排序、择优推荐上报,学校择优立项。

2025330日前

2

精品在线开放课程

2

请各二级学院(部门)择优推荐1-2门课程上报,学校优先立项职业本科精品在线开放课程

2025330日前

二、校级金课程(培育课程)申报

(一)申报范围

1.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。

2.优先支持职业本科专业申报人工智能赋能金课程。

3.优先支持已经建设有MOOC资源的课程。

(二)申报要求

1.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,师德师风良好,近5年无重大教学事故。

2.课程负责人及团队成员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,能够按期完成课程建设任务,能够确保课程及时投入应用并持续更新。

3.课程负责人为本校在职教师,具有中级以上职称;课程团队梯队结构合理、成员整体稳定;同一课程负责人限牵头申报一门课程;课程团队总人数不超过5人。

4.课程资源的知识产权清晰明确,不侵犯第三方权益。

5.尚未通过结项验收的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负责人不得申报该项目。

(三)建设内容及验收要求

1.金课程(培育课程)主要建设内容

1)形成校企混编团队。联合企业专家、能工巧匠、资深教师等,形成校企混合团队,共同参与课程开发。

2)重构课程标准。根据岗位需求,引入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和新标准替代原有教学内容,纳入企业典型岗位操作规程到新的课程标准。

3)绘制课程图谱。深入企业调研,对接企业岗位标准、工序流程、典型项目等,根据岗位需求确定问题图谱,绘制课程能力图谱、知识图谱。

4)升级课程内容。在能力图谱基础上,重构课程内容,重组教学模块,结合行业、产业及企业内部优秀的培训材料、案例、微课视频等资源,进行有效整合和改编,对传统课程进行升级改造。

5)丰富课程资源。据课程学时学分和课程内容容量,每学分不少于80个知识点,知识点总量每门课程100200个,知识点应聚合立体化的教学资源,包括但不限于知识点教学微课、题库、教材教参等阅读材料等。

6)设置智能助教。基于大模型,结合学科专业知识库进行训练,创建增强式私有模型训练。利用AI智能体,为学生提供实时的交互式学习和练习环境、个性化学习建议和难点解析,引导学生批判性、验证性、对照性地运用人工智能生成的结果。

7)重新进行课堂教学设计。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,根据课程内容,将企业真实项目设计为教学任务,完善课前、课中、课后教学环节实施过程。

8)开发教材或讲义。教材内容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,帮助学生精准提升核心职业技能水平。

9)加大企业评价权重。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结合,引入企业导师评价,持续提升教学质量。

10)创设多样化教学场景。构建“学校教室+虚拟课堂+企业车间”的教学空间,确保教学效果。

在上述基础上,岗课互融金课程建设重点:

11)引入企业真实项目。通过教师企业实践,引入企业真实项目,转化为教学项目,更新课程内容,确保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标准高度匹配。

12)转化企业培训课程。参考企业内部的培训手册、操作指南等,依托企业真实案例,将企业典型岗位的操作规程、技能要求等转化为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。

科教融汇金课程建设重点:

13)以科研项目驱动课程内容升级。将教师团队的最新科研成果、技术创新、专利技术研究报告等融入课程内容,通过科研项目驱动教学,提升课程的先进性和实用性。

14)以企业新技术驱动课程内容升级。通过教师企业实践,结合企业技术服务,构建基于企业技术更新的综合项目,通过真实项目驱动教学,提升课程的先进性和适用性。

课赛融合金课程建设重点:

15)制定课赛融通课程标准。结合职业岗位能力和专业教学标准,基于权威赛事,及时将权威竞赛的方式、方法、项目和竞赛中涉及的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和新标准等引入教学,编制课程标准,实现“课赛融通、双轨并进”。

16)采用或制作深度对接权威赛事、体现“赛教融通”要求的课程资源,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实用性。

17)形成“以赛代考”机制。鼓励学生参与职业技能竞赛,形成“以赛代考”机制,夯实学生职业能力。

课证融通金课程建设重点:

18)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。深入分析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标准和要求,明确课程应涵盖的知识点、技能点和素养点。将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,确保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的紧密对接。

19)采用或制作深度对接职业标准、体现“课证融通”要求的课程资源,确保教学资源的丰富性和实用性。

20)构建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。基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构建“改进结果评价,强化过程评价,探索增值评价,健全综合评价”的多元化学习评价体系。

人工智能赋能金课程建设重点:

21)基于人工智能的教学模式。推动人工智能融入专业教学全过程。使用24H智能学伴(AI助教)等多样化的教学活动,创新教与学模式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,提升学生实践能力。

22)智能化改革课业评价方式。利用大数据、大模型等,对学生学习行为和表现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,提供及时的学情分析和教学评价反馈,广泛利用人工智能工具自动评估学生的作业、考试和其他学习成果成效。

2.金课程(培育课程)验收要求

(1)涵盖企业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规范和新标准的课程标准一份

(2)企业真实项目设计为教学任务的教案一份。

(3)提交课程网站网址,课程网站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:

更新后的教学课件、题库、教学微课、动画、虚拟仿真等资源,微课总时长不少于300分钟,每个微课68分钟;

对接企业岗位标准、工序流程、典型项目,绘制的课程能力图谱、问题图谱及知识图谱;

网站上建设有24H智能学伴(AI助教);

④学生的在线测试、作业及在线提问等,有行业企业技能大师参与评价的记录。

(4)教材(有ISBN号)或讲义一份。

5)凝练一个完整的教学案例。案例框架结构包括标题、背景、具体做法、模式提炼、教学成效、经验总结等。(选做)

在上述基础上,各类课程提交的课程文件(含课程标准、教案、教学资源、教材或讲义、AI助教等)均应体现建设内容中该类别课程建设重点。

三、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

(一)申报范围

申报课程应为纳入中等职业教育、高等职业教育(含高职专科、职业本科)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中实际开设的课程,包括公共基础课程、专业(技能)课程(含实习实训)等。

已立项校级、省级及国家级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不列入本次申报范围。

(二)申报要求

1.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,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有关教学标准。课程目标定位准确,内容完整,结构合理,逻辑清晰,资源丰富,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元素。公共基础课程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,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(或职业)应用场景的融合;专业(技能)课程紧密对接岗位实际,反映相关领域新方法、新技术、新工艺、新标准,体现专业数字化转型。鼓励与行业企业等合作开展课程建设与实施项目。

2.课程总学时不低于32学时,在同类课程中教学效果良好,有课程或教学项目建设基础的优先。

3.教材选用规范合理,符合《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》等有关要求,引用资源规范科学,符合教学需求。

4.线上课程名称、授课教师及总学时必须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务系统里的课程名称、授课教师及总学时保持一致。

5.课程教学资源丰富、形式多样、原创度高、质量精良、符合大众审美,教学案例使用得当,语言文字、图片、地图等使用符合相关规定,无知识产权、肖像权争议,无意识形态问题或科学性问题以及其他重大规范性问题。针对各模块知识点或技能点设置对应的授课视频、动画、虚拟仿真、演示文稿等教学资源和测验、作业、考试等教学活动。动画、视频、音频、虚拟仿真等类型资源一般不少于30%

6.教学团队师德师风优良,结构合理,教学能力突出,数字素养高,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扎实的专业功底, 不存在师德师风方面问题。专业课团队主要成员中应有“双师型”教师。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,同一课程负责人限牵头申报一门课程。课程团队主要成员不超过 5 人。

四、遴选程序

(一)撰写申报材料

请各申报团队撰写申报书(详见附件),交到所在学院(部门)参加二级学院(部门)层面遴选。

(二)材料提交

请各二级学院(部门)每类课程择优推荐1-2门课程,并填写汇总表,由学院(部门)负责人审查签字、盖章后,将电子稿发至以下工作联系人校内邮箱,包括申报书(word版和PDF盖章版)、汇总表(word版和PDF盖章版),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还需提交佐证材料(PDF盖章版),在规定时间内,发送到教务处各工作联系人,过期不予受理。

金课程(培育课程)相关工作联系人:龙老师

校内邮箱:2017034001@gdip.edu.cn

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相关工作联系人:陈老师(短号:632605

校内邮箱:2008116192@gdip.edu.cn

(三)组织遴选

学校组织专家进行评审,通过评审的项目择优立项为校级课程。

五、项目中期检查及验收

项目建设期为期2年。业绩成果只统计以我校为第一单位的业绩,不能重复用于学校立项其他项目的验收。建设期满1年后学校组织中期检查,中期检查不通过,撤销立项。建设期满2年,学校组织验收,验收不合格的,撤销立项,撤销后,项目负责人和团队成员三年内不得申报同类项目,在下一年度内减少相关二级学院(部门)项目推荐额。



附件1: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“金课程”申报书

附件2: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2025年校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申报书

附件3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校级“金课程”申报推荐汇总表


教 务 部

2025225




版权所有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-教务部 联系电话:020-61230806 邮编:510300